518特辑|多元视角解读博物馆在当代的新角色、新发展
为配合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5月18日下午,一场题为“博物馆·文化中枢”的高峰论坛在湖南省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展开,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以及来自海外和两岸三地的博物馆行业专家学者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深入探讨博物馆作为“文化中枢”的发展路径。
在论坛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首先发表了题为《作为文化中枢的中国博物馆》的主题演讲。
刘玉珠表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实则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作为时间轴上的“文化中枢”,博物馆应当肩负起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使命;作为空间轴上的“文化中枢”,博物馆应当致力于搭建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间沟通的桥梁。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社会贡献力与日俱增。面向未来,博物馆要更好地发挥“文化中枢”的作用,紧扣时代需求,进一步深化角色定位、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链接从博物馆发展史
看博物馆角色的转变
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博物馆在几个世纪以来,其开放理念的变化与社会思潮的演进息息相关,同时也对社会文化的变革产生了有力的推动作用。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郑培凯从博物馆发展史的角度重新梳理了博物馆自诞生以来与公众文化之间的关系演变。
早期“博物馆”主要的功能是贵族的私人收藏或宗教收藏,是不向公众开放的;文艺复兴之后,社会文化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十八、十九世纪,欧洲开始出现一小部分对公众有限开放的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乌菲齐美术馆、卢浮宫等。
20世纪以后,现代博物馆的公益性特征开始提出并逐步被认可确立,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成了现代社会的潮流,中国各地的博物馆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现代公众博物馆的出现,与建构现代国家的理念息息相关,欧美国家对博物馆的重视展现了国家从政策上对社会教育的认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凝聚人们的文化向心力。20世纪80年代,美国博物馆界普遍达成共识:“藏品为博物馆的心脏,教育是博物馆的灵魂”,静态的“物”是博物馆存在的条件,而作为博物馆服务对象的“人”是动态发展的。
21世纪以来,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极为迅速,除了传统的综合类、历史类、科技类博物馆数量迅速增长外,各种专题类博物馆也在蓬勃发展。其中,历史文物的收藏与展示体现了文化传承与保护,大量经典文艺作品的典范则展示了文学艺术的想象追求,自然科学技术在博物馆传播中引领人们去探索宇宙奥秘,对地球生物消亡变化的展示深层次探讨着人类的生物伦理,而对人类思想与行为的表现本身就启发人们不断思考生命的意义……种种展示现象的出现促成了知识的普及,带动了社会寻求新知的兴趣,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激起了人们对文化前景的展望。郑培凯表示,博物馆为一般群众提供了开放的思维空间,同时超越了体制教育的限制,让人们思考文化的意义,发挥创意、创造未来。
凝聚文化认同
是当下博物馆的重要使命
当代博物馆的发展不是一馆之事,也不单单是一国之事,在总结自身经验并规划展望之外,同样应当注意吸收借鉴其他地区博物馆的实践案例与成熟经验。此次论坛特别邀请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馆长陈威仁,在介绍本馆工作理念和实践经验之余,与中国博物馆同行共同探讨更深层次民族身份认同与文化塑造方面间的联系。
亚洲文明博物馆是新加坡的国家级博物馆,专注于呈现亚洲历史文物和艺术品,致力于探索世界文明之间在亚洲的互动与交流,以及亚洲与世界的联系与交流。在这样的使命下,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对其常设展览与特别展览,多采用跨文化性的策展角度和主体性的策展方式。展览主要侧重于精美的文物、不凡的体会和当下的主题,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从融合与碰撞中引发对美的探讨和文化的审视。
除了历史、艺术之外,亚洲文明博物馆近年来同样关注博物馆与在地文化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就新加坡而言,其国家身份与民族身份近年来一直被广泛探讨。在亚洲文明博物馆策划的活动和展览中,无论是探讨东南亚历史与文化多样性的“东南亚年”,还是注重审美、创新与教育的“中华风”展览,抑或结合当代设计与古典美相结合的郭培高定服装展,都体现出博物馆对在地文化的认知与反思,并将这一理念融入到设计中传达给公众。陈威仁认为,博物馆是促进人们对民族身份深刻思考与讨论的公共空间,协助促进新加坡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新加坡人)更了解自己的国家、更了解自己的文化社群、更了解自己,而这也成为当代新加坡国家级博物馆的一项重要责任。
更开放的空间
更开放的博物馆
博物馆是一个地区、城市文化和艺术的圣地,是人们的精神殿堂。当代博物馆建筑常常成为城市一定历史阶段的缩影,更是一座城市记忆的载体。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认为,当代博物馆建筑往往是对一个城市文化的回应与阐释,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品味与追求,影响并引领着城市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何镜堂在讲座中提到,当代博物馆是城市的客厅,是共享的场所。当代博物馆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融入到城市生活,它不应仅仅成为一座丰碑,更应该成为所有人能够共享的场所,它像容器一样容纳着丰富的城市文化、生活,是大众和媒体进行文化碰撞和交流最为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公共活动的客厅。
此外,当代博物馆建筑还呈现出多元化与复合化的发展趋势,从传统的收藏展示到融入相关的科研、交流、教育等功能,从博物馆到博物馆综合体,从文化的展览展示到文化的体验,重视氛围营造以及空间体验,强调博物馆与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的融合。
在对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罪证陈列馆、泰州民俗展示中心、中华慈善博物馆等馆舍建筑案例进行分析时,何镜堂表示,一个好的当代博物馆建筑一定要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应当体现地域、文化与时代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同时,当代博物馆建筑的设计还应该体现建筑与展陈的高度融合,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兼顾布展的主题与需求,统筹考虑布展的构思,建筑与展陈相辅相成,观众与展品及空间的交流与互动给来访的参观者带来一种深层次上的情感与文化上的共鸣。
借助技术力量
满足公众的多元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新的展示方式在博物馆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新科技的应用不仅能够更广泛便捷地展示更多的细节和内容,也能够有效吸引一批年轻受众的关注与兴趣。
以台北故宫的网站建设为例,从1989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建立,到2009年台北故宫Facebook社交媒体平台建立,再到如今的Google实景展示以及大量影音手段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十数年来台北故宫一直坚持将深耕内容细化展示与科技手段相结合。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周功鑫认为,当代语境下处于科技高速发展环境中的博物馆如何将博物馆专业理论与科技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并以其为载体,向民众呈现博物馆的藏品,以创新的方式去诠释藏品,让观众获得知识,甚至以创意新颖的手法为民众规划、制作展览,皆为当今及未来博物馆应当去省思、推动、追求并为之不懈努力的方向。
作为“博物馆在移动”项目的主要合作方,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在近年来的文化相关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将自身技术更新与博物馆文化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引导市场潮流、为用户筛选优质资源和文化服务的产品,包括线上的应用、4K直播等服务以及AR、裸眼3D、手游等多种形式的线下产品。总经理刘昕在介绍中将公司定为一个提供“创新文化全场景体验生态的技术公司”,并分享了公司在文化产品开发中秉承的理念和技术。
刘昕表示,体验是文化的载体,体验的实质是文化。文化的有效传播有赖于良好的用户体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解析用户情绪触发并对应研发和提升产品提供,包括由时间和空间构筑的场景和由服务和产品组成的服务供给。在明确这一思路的基础上,用5G、4K、AICDE等技术拓展场景,努力为用户打造良好体验,是咪咕坚持贯彻的目标,也是催生博物馆服务不断改进升级的动力。
论坛的最后,湖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李建毛从建筑设计、典藏规划、展览策划、社会教育和公众服务等角度与在场的领导、专家和观众们分享了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以来“用需求引导设计”的人性关怀。除便利的“利于典藏、便于展览”的智能建筑设计外,还体现在专业化、智能化、社会化、品牌化等方面做出的努力,以及围绕着湖南省博物馆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而展开的对于“博物馆+”城市生活未来的畅想,讲述了一个负责任的博物馆从充满人性温度的新馆到具有专业力量的大馆的成长历程。李建毛表示,博物馆的传统、传承和创新都是一种力量。没有传统,就谈不上传承;没有传承的创新,则更是徒具形式。基于传统的创新,则意味着其不仅拥有历史的传承、更富有前瞻的创意。
如今,湖南省博物馆也已形成了以两大基本陈列为核心、三个专题陈列为补充、不断推出符合本馆定位与发展宗旨的高品质展览为动力的特色展览体系,并率先实行“策展人”制度,刺激策展的动力与活力,深度创新诠释中华文明系列、国内区域文明系列、世界古代文明系列、湖南区域文化系列四个板块的文化内容,并跟随展览同步开展相关学术交流活动,在提供周到的公众服务的同时不断深耕藏品内涵和学术研究,通过多种展示手段向观众传达丰富精彩的内容。未来,湖南省博物馆还会继续深化改革与创新服务,形成“一体两翼两馆”的发展规划,真正做到“让观众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结语
如今,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在不断变化并越发显得举足轻重。正如新博物馆学运动所希冀的那样,博物馆的存在正在文化演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不断孕育着社会革新发展的内生动力。现下,博物馆已经开始利用自己的文化优势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解决及新的文化观念塑造中,积极主动地应对全球性的问题和挑战,并寻找新的方式留住当下的历史、保存在地文化记忆,在连接传统的同时与当代公众保持密切的关联。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除了在纵向上联系过去、当下与未来,还需在多维度建立并不断紧密与社会各要素和全球各文明之间的关联,共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的未来社会,而这一天,我们共同期待!图片来源:湖南经视
作者/编辑:闲凝眄
往期精彩回顾
518现场|恰逢建馆90周年,广州博物馆的5·18与众不同!
518现场|回看湖南主场九大惊喜,期待“传统”的精彩“未来”
518特辑|不同角度看“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博物馆工作者篇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唯一投稿邮箱:
news@hongbowang.net
商务合作请发:
market@hongbowang.net
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QQ 672602553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